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精选5篇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精选5篇)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词语:家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指导
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重点
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五、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课文
你喜欢古诗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古诗接龙的游戏;背诵六年来所学的诗(课外的也可)(一人一首)。
(二)板书课题,感知写作背景
1、同学们看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幻灯出示作者简介
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开封,第二年四月初俘虏了两位皇帝及皇亲国戚三千多人北去,北宋政权灭亡。1127年农历五月,宋高宗赵构称帝建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朝廷只守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残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与华北地区的人民受尽了折磨。陆游出身书香门弟,幼年时正值金兵南犯中原,饱尝流离之苦。他的一生作诗甚多,现在九千三百多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示儿》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遗嘱。
(三)课件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步法)
1、初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品读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
3、细读 想想诗人描绘的画面。
4、研读 由画面的情景你想到些什么?
(四)合作学习古诗
1、初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并指出“祭”的书写笔顺和“乃”的读音。
2、品读 小组合作自悟诗意,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学生汇报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诗意: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北师:指南宋军队。
定:是平定,这里指收复。北定:收复北方。
无:同“勿”,不要的意思。
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乃翁:你们的父亲。
诗意: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细读
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意所描绘的画面。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4、研读
联系深化,激发情感。
①交流:你从描绘的画面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的看法。
如:对国家未统一的悲愤,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期盼,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表现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等。
②在互动交流中,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并背诵。
(五)拓展
古代的诗人在临终时都能想着国家的统一,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为了爱国你准备做哪些?
学生汇报交流。
多媒体播放《国歌》学生齐唱
(六)小结
同学们学习很主动,我们不仅知道自学古诗的四步法,而且从诗句中展开联想,感悟到爱国诗人的高尚情怀,今后我们读书就要注意从内容展开联想。
(七)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陆游的诗,读一读,再次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附:板书设计
示 儿
陆游(宋)
但悲不见九州同
爱国之情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108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这首诗,作为一首绝笔,无愧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引领学生在“动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四、教学准备
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时代背景和爱国诗篇)
2、舒缓深沉的乐曲。
3、写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插图、战马嘶鸣声、古诗诵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调]
2、了解作者及背景
①[资料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背景,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人格精神打下基础]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有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关注书后注解,借助注解尝试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4、过渡。陆游的诗有不少是专门写给儿孙辈的。在诗中,他告诫儿孙如何读书,如何做人,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今天,他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诗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降低难度,给所有的学生学习的和参与的机会]
三、疏通诗意,理解内容
1、理解古诗的内容
①有人说这首诗是一份遗嘱。你同意吗?(理解“家祭无忘告乃翁”“祭”是什么意思)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说明这首诗正是他临终的绝笔。在这首诗中,你是向儿孙交代身后之事啊)
②既然是遗嘱,85岁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了,他肯定有许多话要叮嘱儿孙,肯定有许多事让他牵肠挂肚,有许多美好事物让他恋恋不舍,是这样的吗?(只牵挂一件事,只叮嘱一件事,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
③“伤别离,作者满心的悲伤缘何而生?(理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能力,老师的点播,引导,是为了引领学生透过文字,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
④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68岁)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放一段背景音乐)师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呀,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人民的血泪,陆游也在“望”也在“盼”.XX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又一个XX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已68岁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85岁己到垂暮。还在“南望王师”!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没有(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啊,从中原沦陷起,人们在苦苦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可是,多少个日子过去了,中原沦陷,九州破碎,陆游等不到祖国统一这一天了。同心是如何的悲痛。
2、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孩子们,请你们再读诗句,你能读出一个什么字?(悲!)为什么悲?(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而悲……)
[设计意图:把两首诗进行整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遣民”的痛,“诗人”的悲,拉近孩子们与诗人的距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感,把学生的感悟,体验引向深入]
3、出示《题临安邸》,追求:王师的军队到底在哪?寻些权贵、皇帝在哪?他们究竟在干什么?(读)你们此时有什么感受?(气愤)北方已沦陷,南方还歌舞不休,权贵们已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遣民”的痛苦之上。你能体会到陆游一颗怎样的心?(焦急、祈盼、同情、悲愤)陆游52岁那处竭力主张抗金,结果被罢官,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他曾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令,生命垂危的他是“临终未敢忘忧国。再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引出两首古诗,与《示儿》互文解诗,使学生从对诗意的理解走向对诗人情怀的感受,通过对比,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家祭无忘告翁”,虽然痛彻心扉,虽然死不瞑目,虽然万念俱灰,但是诗人还渴望有一天祖国统一。希望有一天,儿孙能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想象一下,在病榻上,他如何地嘱咐自己的儿孙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说些什么?试着写下来。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想象情境,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歌情感的脉搏,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把读、想写相结合起来,加深感悟,使这首诗,这位伟人的诗人,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六、积累提升,总结全诗。
1、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是陆游的遗嘱,如血,如火,如泣如作,悲在其中,恨在其中,其间还隐藏一个字-国。朱自清曾评价陆游和他的《示儿》(课件出示“朱自清的评价)生读谈感受。
“真正的爱国诗人,是后人对这位诗人最崇高的祭奠,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背诵这首诗,并把他刻进自己的心里,永远!
[设计意图:引用朱自清的评价,目的是把诗人的情感浓缩成“真正的爱国诗人”这几个字,全面感知诗人情感,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崇敬,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把“国”放在心中,是崇高而伟大的。]
2、推荐读诗。课后积累背诵陆游的爱国诗篇。
如:《病起抒怀》《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设计意图:推荐学生读诗,扩大积累,进行知识的延伸,目的是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下感受贯穿诗人一生的爱国情怀。对诗人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感知,也激发了学生学诗的兴趣。]
[整体设计意图]
《示儿》是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临终之作,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为其间隐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为了让学生透过文字,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通过多元的解读,能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动,我在引导学生读诗,斛意的基础上,引用相关的几首诗进行互文整合,加之背景穿插,语言渲染,情境创设,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地被情感染,为情所动,使这位伟大的诗人。这个成功的作品,这份深厚的真情,永远驻足在孩子们的心中。
[评析]我认为王老师《示儿》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很成功。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在设计中有以下闪光点:
1.适度拓展,全面感知。在读懂理解《示儿》后,王老师尽可能地进行拓展,如把《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与《示儿》进行整合,互文解诗,全方面,多角度的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
2.创新情境,激发情感。《示儿》这首诗情浓,老师的感情也浓,她能用生动精彩的语言渲染,结合相关资料,运用多种方法创设一个个教学情境,把握全诗情感的脉搏,以情激情,让课堂闪烁智慧的光芒和情感的火花。让人“情到深处”,让人“情不自禁”。
3.读写结合,训练到位。王老师注意进行读诗,理解诗句,想象情景,写场面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地把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的结合起来。注意品词,解意悟情,让学生在课中学有所得。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篇3
重庆谭仕荣
教学目标:
�牐�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牐�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牐牻萄е氐悖�
�牐犚魉泄攀�,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牐牻萄�难点:
�牐犗胂袷�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牐牻萄Ч�程:
�牐犚弧⑽鹿室�新,明确目标
�牐�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牐牴�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牐�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牐犚�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牐牏傺�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牐牏谔寤崾�中的思想感情。
�牐牰�、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牐�1.读题质疑。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牐�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牐犎�、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牐�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牐�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牐犓摹⑾付寥�诗,理解内容
�牐�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牐�2.查。学生查字典、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牐�3.连。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牐�4.疑。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牐犖濉⒃傧只�面,吟诵玩味
�牐�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牐�2.想。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②学生边读边想。
�牐牏傺�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牐牏谙忍�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牐�3.画。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牐�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牐犃�、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牐�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牐�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牐犞泄�台湾小朋友:
�牐犞星锝诤寐�?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湖边散步,夕阳斜照在湖面,多美呀!此时此境,我想起了白居易的两句诗()。夜晚,清幽的月光照进我的小屋,我在床上辗转反侧,联想到了李白写的一首诗()。
�牐牻裉焓侵星锝冢�家家户户团圆畅饮,我想到了香港、澳门小朋友,又想起了王维的一句诗()。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国母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诗(),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的中秋节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牐牷队�到我们家乡玩!
作者为重庆市梁平县新盛镇中心小学教师
《跳水》教学设计
声母Z、C、S教学设计
《镜泊湖奇观》说课设计
《五彩池》迁移练习设计
创设情境整体感悟激发想像诱导创新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重点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
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结合学诗,培养学生自学、表达、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读进去,联系实际想开来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解,以读促感悟;通过创设情境,拓展阅读,感悟内涵。
(四)情感目标:体会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二)难点:
1、体会这首诗词句简单明了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2、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解题
1、课件出试“陆游临终”图(配乐),教师深情诉说导入,板书课题:
《示儿》。
2、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整体通读,品悟诗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四人小组伙伴交流
,共享学习收获。(教师可见出示自学建议)
2、汇报交流:
(1)多种形式朗读汇报,引导学生展开评议。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适时鼓励、点拨读诗方法,指导朗读。
预设点:元知、但悲、王师、乃翁。
(3) 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齐读。
三、拓展研读,领悟诗心
1、临终前,陆游有许多的话想说,他最大的牵挂不是他自己,也不是自
己的家人,而是——(板书:但悲不见九州同)
2、你们看,出示(临终图)师介绍当时历史背景,出示《秋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
3、拓展阅读1,悲“泪”
(1)自由朗读,静心体会,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2)指生读——师:遗民泪尽胡尘里,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象后言说)是呀,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
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他们为什么流泪?(痛失亲人、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充满仇恨、苦苦期盼……)
(3)壮美的山河已经落入了金兵之手,老百姓以泪洗面,苦不堪言。看
到这一些,想到这一些,陆游就感到无比揪心的悲痛啊!直至临死前,他
念念不忘的还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4、拓展阅读2,恨“醉”
过渡:那么,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南宋权贵和皇帝又干什么去了?
——出示《题临安邸》,师深情朗读。
引导想象说话: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他们只知道
干什么?——
5、对比参读,深化感悟
引读: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1年过去了——,10年过去了——,65年
过去了——(诵读:遗民……)王师们呢?——(诵读:暖风……)他们
早已忘记了北定中原,早已忘记了收复失地。可是,陆游呢?他有没有忘
记?他一心期盼着祖国统一!于是,一直到临终前,他念念不忘的,仍是
——但悲不见九州同。
同学们,“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分明是诗人那颗至死
不渝的爱国心啊!(板书:爱国忧民)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播放舒缓低沉
的音乐)。
四、自由写话,提升情感
1、教师出示课件并朗读:
上面的三首古诗为我们勾勒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浮华的临安邸、萧条的村
庄、衣衫褴褛的中原百姓……请你发挥想象,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一番
具体的描述,也可以结合抒发自己的感想。
2、学生写作片段;指名朗读交流。
3、出示学生习作:
所见
陆游已去永安息,南宋仍是火烧心。
达官贵权花天地,百姓忧愁累不止。
板书设计:
示儿
泪
南宋陆游 但悲不见九州同 爱国忧民
醉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各自背诵课文
五、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六、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七、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 (死)
上一篇:公开课教案 精选13篇 如梦令
下一篇:导学案 牛郎织女 通用12篇